原创 谣言到底疯出了多少版本?放过韩雪吧

 2024-06-20 阅读:938 点赞:576

继“大型捡手机”文学后,韩雪又整新活了!

这一次《乘风2024》的新舞台是帅气风!等不及想看!

连韩雪自己都说,没想到一路走到这里,很刺激。

其实一直以来,除却真实的韩雪,还有另一个“被制造的韩雪”,种种谣言恶语常常盘旋不去,不如我们展开说。

一,被误读的“另一个韩雪”

韩雪在苏州长大,自带江南女子的烟雨软糯、婉约甜美,但另一方面,韩雪又是部队大院里的孩子,又有坚硬独立的被军事化管理出的另一面。

韩雪小时候,家中长辈对几点该做啥的安排都非常清晰,诸多生活细节四舍五入都挺“军事化”。

比如奶奶有段时间安排分餐制,分给韩雪的盘子里排骨永远只有一块。

奶奶倒不是要苛待孩子饮食,而是基于严格执行健康管理的愿望;这导致韩雪某次去同学家复习功课,留下吃饭发现他们家炸了好多排骨、乐到不行。

你看,她明明是因为一盘炸排骨就开心到爆炸的姑娘,你们管这叫“总炫耀自己的家世背景”?叫“靠背景上位”?

如果常看访谈节目,一定会知道,从一个人的童年生长轨迹、家庭教育模式说起,是艺人访谈的例牌菜、标准路径,基本谁来了都这样。

节目中韩雪提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,分享的也都是生活里有滋有味的小事,比如爷爷骑自行车送她出大院。

比如周末不能睡懒觉,比如她把爷爷的花薅出来种自己花盆里。

那是一种日常的暖色温情,与“背景强悍”完全无关

人至为宝贵的情绪一端便是对亲人家人的依恋,这是人之常情、也是共振基石,偏偏韩雪谈家人就变成了罪过?

韩雪说得很清楚,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军医,和其他孩子家物质条件上无甚大差异,人家爸爸拿两百多块钱我爸爸也拿两百多块钱。

爷爷是参加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的老红军,但爷爷留给韩雪的更多是一种榜样的精神感召力,而不是贵圈所谓“资源”。

她很敬佩爷爷,但他们一家都和演艺圈不沾边,何谈所谓背景资源?

更荒唐的是,网络谣言四起,造谣韩雪“蹭《亮剑》李云龙”热度、谎称爷爷是他;又不听她的辟谣、忽略她的辩解,扣给她一顶“反正横竖都是你错”的大帽子。

你看,对红军精神价值的传承,被误读为“靠背景”。

对至亲的真挚怀念,被曲解为“总是炫耀背景”。

对幼年家庭教育有滋有味的讲述,依旧被简化、被扭曲传播、被错位放大,最后汇聚成一条汹涌的大河。

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猎巫呢

其实除却这几场谈来处谈儿时成长的访谈节目之外,韩雪很少提及家人。

某次节目中提及“未见爷爷最后一面”,那是一种难以释怀的真挚遗憾

老人家十三岁加入红军,戎马一生、浴血几十年,路人见了都该问候一声,亲孙女反倒应该遮遮掩掩羞于启齿吗?

表达对红军爷爷的敬意,不等于“为自己贴优越感”。

更何况自幼相伴的至亲离世,亲人长别离、阴阳久相隔,任谁都伤感都唏嘘,这如何就变成了“韩雪的代表作是爷爷”?

再比如莫名其妙的“害人家医生丢了工作”谣言。

阴暗的虚假阴谋论满天飞,不如听听认真温暖的正面真实故事吧。

艺人不能让所有人喜欢,这很正常,但不喜欢和“恶意攻击”之间,依旧有一条危险的分界线。

演员的表演风格、呈现路数,唱歌的舞台技法、情感表达,观众是否喜欢是否被打动、甚至是否愿意去了解,都是无可厚非的个人喜好和评价自由,理当被支持被捍卫。

但还是那句话,这不等于“恶意攻击”、不等同于造谣的自由。

他们把她的红色温暖,扭曲成血色谣言。

用最痛的亲人离世来攻击她,用最敬仰的至亲之尊来嘲讽她

太多的谣言和误解,制造了另一个“虚假的韩雪”。

而那个真实的韩雪,依旧在努力奔跑努力微笑。

二,A面江南典雅、B面无限斑斓

成为知名艺人之后的韩雪,有时散步依旧会溜达到高中母校门口,溜达去干啥?她兴致勃勃和主持人讲,自己喜欢在小文具店里买什么样的贴纸、橡皮小文具,讲这家小店这些年的变化。

就,有点“奇怪”,但又很“活人”。

这届艺人在公开场合的自我表达都越来越谨慎、越来越“AI”,除却各种按时准点的转发、广告、宣传,几乎不再有任何表达。

要么按照既定人设去完成“戏外的无形表演”,要么沉默在“无真人感”里,因为表达注定危险,易被曲解。

韩雪倒很有剖白自己的勇气。

一方面,她说自己其实很抗拒应酬。看起来很像i人,对一切不熟悉的局,尤其是人多的局,都有点小怕怕。

另一方面,她在自己的职业轨道之内,似乎又是热情洋溢的E人。

不是寡淡的冷色调,而燃烧着一种旺盛的好奇心、一种源初的本真感。

高三时参加嘉禾比赛,冠军星光出道,成功签约、带着经纪约进入上戏。

最早期,公司给她的定位是“玉女型”,毕竟她自带清雅素净的一面,也符合彼时的观众预期投射。

但当年和温峥嵘拍戏,她其实很渴望演温峥嵘那个角色,更不像她不贴她,反而对她更有吸引力。

小时候家中教育严格,她算是那种“别人家的好孩子”,但她其实也很淘,带着小伙伴们捣乱,一度是奶奶口中的“韩雪静悄悄、指定在作妖”模式。

一方面,“好”的褒奖、会内化她驱动鞭策自己更好;

另一方面,她又隐隐有一点点不安分的小小叛逆。

你看,她是标准的江南锦绣地的窈窕淑女长相,整个人都透着“长街桂花淡淡香、小楼烟云水茫茫”的轻古典、轻中式美感气韵;

但这个壳子显然又装不下她,就好像她在《声临其境》中配音的《头脑特工队》一样:一个灵魂里住着好多个小小人儿。

叽叽喳喳热热闹闹,酸甜苦辣种种维度都有。

某种意义上,她是“本职之外查无此人”,似乎更愿意用节目和舞台、来和观众对话。

另一方面,她也是很会玩梗的乐子人,“捡手机文学”资深爱好者。

面对铺天盖地不那么善意的模仿甚至是“冒犯”,都一笑置之、甚至掺和进去“姐给你们助兴一把”。

但她又依旧是低调的,无心种种炒作手段,更愿意安安稳稳在剧目和节目里做该做的事。

数年前《我就是演员》的舞台上,她用多个角色大杀四方。

这一届《乘风2024》的舞台上,她从和法国姐姐声声泣诉声声碎玉的抒情歌,唱到恍若开party的热舞模式,多变多样多新鲜、且歌且舞且自在。

乘风真是她的心声吧?不论哪个阶段不论怎样的打开方式,都依旧有无限可能。

三,聪明人的“拙”与“诚”

《白夜行》音乐剧,对韩雪来说是致命吸引,也是巨大挑战。

从经济收益角度看,一整季那么多场音乐剧、总收入可能还不如一次商业活动,摆明了是“亏”。

从时间成本角度看,和日本团队合作排练,时间调整的灵活性较弱,投入心血多、周期长。

从不可预知性角度说,更是可能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。

但韩雪还是很喜欢,她说《白夜行》的女主是她很不容易遇到的角色类型,黑白两面都能竭力释放。

你看,最后她显然是做了“表演大于一切”的选择。

将角色本身、戏本身、音乐本身,放在种种功利现实考量之前。

某种意义上,这是“聪明人干笨事”的路数。

并非真“笨”,而是一种更返璞归真的“拙”。

似“拙”而实剔透、似“缺”而实本真

只是,世事变化险、潮头风浪多,美丽初心、良好愿景以及一路跋涉的历历辛苦漫漫艰难,都不等同于“一定事事顺利”的承诺。

一百多场演出,对体力精力都是极大考验,第十八场宁波站,韩雪突发急性咽喉炎,声带因打封闭针而无法演唱。

通常情况下,A角演员因身体缘故无法登台,理应由B角演员登场,不巧的是,B角演员当时并不在场也无法赶来。

韩雪向剧组提出取消演出的诉求,但剧组基于其他二十多演员和合作方的考量,最终决定不予取消。

如此情况下,片方的方案是提前向观众做出说明,也给出退票选项。

我能理解观众“我买票了凭什么让人听录音”的不满,我也能体谅韩雪的无助。

这种特殊案例,更有讨论价值、更能为类似案例和行业提供规避启示和操作借鉴意义的,其实应对是出品方的应急预案和对观众的后续补偿方案。比如近期某些演出退票条件中,加入了可退机酒的更多补偿。

归根结底,韩雪当时无法演唱,这是一个客观的物理和病理事实,某种意义上她同样也是意外情况的受害者。

她那般追求完美,对交到自己手中之事、事事力求靠谱。

心气高,高到近乎“苛待”自己。

真心热爱角色,愿意为之放弃半年的拍戏机会。

无法全力歌唱,她的满腔热爱、一身表达诉求、多般武艺,都被苦苦封印在缄默中,她或许比谁都更痛苦更自责。

明明不是她的错,依旧要承受漫天指责。

从一个很努力很真挚的“受害者”,变成了被发泄情绪的“倾泻口”,继而又演变成被舆论热火朝天大肆宰割的替罪羊。

或许是人们不爱接受“意外、没有办法”,总热衷于找一方来归咎,总痴迷于刻画并传播“耍大牌、不敬业”的负面叙事,最终他们捡起言语的石头木棍、砸向场中无声哭泣的人。

韩雪一定很难吧?百口莫辩。

粉丝苦苦辟谣,但自古“造谣一张嘴,辟谣跑断腿”。

纵使如此,她也依旧在“拙”而又“拙”唱着她的歌演着她的戏,渡过劫波、越过风浪,依旧在“聪明人下笨功夫”,演好戏唱好歌、余者不挂心。

舒心结语

这届艺人“知性人设”翻车的案例很多,反倒是不刻意打“学霸”标签的韩雪,更有几分知性本真的见地。

她有江南女子的清新古典,又有风雷贯日的坚决“御姐”气,还有不论几岁都依旧新鲜感满满的浓烈好奇。

有愿意为热爱而做“不讨好”“不讨巧”之事的“拙”,也有漫漫长路初心依旧灼灼明媚的“诚”。

至于家人,那是她的温情联结、而不是“黑色利益链”,是红色信仰、而不该是张着血盆大口的谣言。

 用户评论

 正在加载
返回顶部